導讀“伏”有隱藏、伏藏的意思。古人認為,夏季陽氣最盛,地氣蒸騰,天地之間的氣機最活躍,但同時也是陰氣開始萌生的時候。因此選擇庚日作為“入伏”的起點,庚屬金,金怕火,所以在夏至后第三個庚日起算為初伏。 ...
“伏”有隱藏、伏藏的意思。古人認為,夏季陽氣最盛,地氣蒸騰,天地之間的氣機最活躍,但同時也是陰氣開始萌生的時候。因此選擇庚日作為“入伏”的起點,庚屬金,金怕火,所以在夏至后第三個庚日起算為初伏。
“入伏”是指進入三伏天的開始,是中國傳統節(jié)氣中一年中最熱的一段時期。三伏天一般出現在小暑和處暑之間,分為初伏、中伏和末伏,總時長為30到40天不等。此時氣溫高、濕度大,人體容易出汗、疲勞,也更容易出現中暑、脫水等問題。
1、防暑降溫
盡量減少在上午10點至下午4點高溫時段外出,若必須外出,需做好防曬措施,如戴寬檐帽、打遮陽傘、涂抹防曬霜,穿透氣、淺色的長袖衣物,減少皮膚直接暴露在陽光下的面積。室內可通過風扇、空調等調節(jié)溫度,空調溫度建議設置在26℃左右,避免室內外溫差過大。同時,注意多補充水分,少量多次飲用涼白開或淡鹽水,避免一次性大量飲水,也可適當喝些綠豆湯、酸梅湯等清熱解暑飲品,但不宜過量飲用冰鎮(zhèn)飲品,以免刺激腸胃。
2、調節(jié)飲食
飲食宜清淡爽口,多吃新鮮蔬菜水果,如西瓜、黃瓜、苦瓜、冬瓜等,這些食物含水量高且富含維生素,有助于補充水分和營養(yǎng),同時具有一定的清熱解暑作用。適當食用一些健脾利濕的食物,如薏米、紅豆、山藥等,可幫助排出體內濕氣。減少辛辣、油膩、煎炸食物的攝入,這類食物易生熱助濕,加重身體負擔。此外,注意飲食衛(wèi)生,避免食用隔夜飯菜或變質食物,防止腸道疾病發(fā)生。
3、調整作息
保持規(guī)律的作息時間,盡量做到早睡早起,中午可適當午休30分鐘至1小時,以彌補夜間睡眠的不足,緩解疲勞。入伏后夜晚較熱,可適當調整入睡時間,但仍需保證每天7-8小時的睡眠時間。避免熬夜,熬夜會降低身體免疫力,影響身體的自我調節(jié)能力,更易受到高溫天氣的影響。
4、保持干燥
入伏后空氣濕度大,需注意保持室內通風干燥,可在清晨或傍晚開窗通風,避免室內潮濕。雨天盡量減少外出,若不慎淋雨,應及時更換濕衣服,擦干身體,避免濕氣侵入體內。適當進行運動,如散步、瑜伽、太極拳等,運動能促進汗液排出,有助于排出體內濕氣,但要避免在高溫時段劇烈運動,運動后及時補充水分,更換汗?jié)竦囊挛铩?/p>
5、健康防護
注意個人衛(wèi)生,勤洗澡、勤換衣,保持皮膚清潔干燥,預防痱子、毛囊炎等皮膚問題。老年人、兒童、孕婦以及患有高血壓、心臟病等慢性疾病的人群,需格外注意身體狀況,避免長時間處于高溫環(huán)境中,若出現頭暈、頭痛、口渴、多汗、四肢無力發(fā)酸、注意力不集中、動作不協調等中暑先兆癥狀,應立即轉移到陰涼通風處休息,補充水分,若癥狀無緩解或加重,需及時就醫(yī)。
入伏后做好以上各方面的應對措施,能有效減少高溫高濕天氣對身體的影響,平安度過伏天。